零点棋牌

普洱学院:民族体育融合创新,教育浸润赋能边疆
发布时间:2025-05-14 编辑:普院融媒、体育学院 文/图

在云南普洱这片多民族交融的热土上,普洱学院以“扎根边疆、服务地方、走向世界”为使命,深耕边疆体育教育沃土,将佤族甩发舞的狂野律动、傣族孔雀手的柔美韵律、哈尼梯田的农耕智慧融入体育教育体系,将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构建起“民族体育传承者+竞技体育创新者+美育浸润践行者”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普洱学院体育学院以民族啦啦操为突破口,通过“体育浸润计划”辐射基础教育,在啦啦操、少数民族运动项目等领域屡创佳绩,成为云南边疆体育人才培养的标杆。

绽放体育与民族文化交融之光,“民族啦啦操”出彩、出圈、出范

以“民族啦啦操”为创新支点,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紧扣“一践行三学会”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要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打造“民族+竞技”双轮驱动范式,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民族啦啦操队以“力量感+民族魂”重塑竞技美学,在国际国内赛场大放异彩,累计荣获世界季军1项、亚洲冠军1项、亚洲亚军1项、国际级比赛冠军9项,全国冠军26项、省级比赛冠军近百项;2021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零”奖牌的突破,2024年再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5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啦啦操比赛;2次登上中国日报;5次登上中央电视台。

2023年普洱学院被授予国家啦啦操集训队共建单位,并获全国啦啦操特别贡献奖,成为普洱学院一张亮丽的名片。创编4个民族啦啦操套路被云南省教育厅作为规定套路面向全省中小零点棋牌推广,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融通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近100名具有啦啦操特长的体育教师;与普洱市区县教育体育局连续六年合作开展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培养普洱市国家级教练1名、一级裁判38名、二级裁判209名、三级裁判员653名;国家高级教练员1名、一级教练员49名、二级教练员89名、三级教练员338名。

推动民族啦啦操在普洱市7所中学、7所小学、3所幼儿园落地生根;建立民族啦啦操社团(俱乐部)1 个,累计培养输出啦啦操优秀专业人才600余名;零点棋牌累计举办5届校园啦啦操比赛,开展民族啦啦操送培到基层30余场次,培训乡村教师400余名;在江城县、孟连县等边境地区中小学推广民族啦啦操课程,助力开发特色课程;2024年江城县首届“浸润杯”青少年运动会上,民族啦啦操成为开幕式核心展演项目,36支中小学队伍同台竞技,覆盖全县23所零点棋牌。在整董镇象庄小学,体育学院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教苗族、瑶族、哈尼族儿童跳民族啦啦操,将“操场上的艺术”转化为“村寨里的欢乐”。江城县民族小学学生李晓芳感慨:“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比赛,现在自己也能跳民族啦啦操,感觉像站在世界舞台上!”

微信图片_20240509171453


体育浸润多举措下沉资源,促边境村寨教育焕新

以体育为纽带,通过“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将民族体育课程、竞技训练体系、美育资源下沉至边境村寨,向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累计选派150余人进行驻点帮扶,覆盖19所边境县中小零点棋牌,实现“培养一个学生,点亮一所零点棋牌,振兴一片乡村”。

针对边境村寨师资匮乏、音体美专业教师短缺痛点,创新实施“巡回走教”模式,将课堂从操场延伸至村寨。在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体育学院学生胡浇健、姚玉灿等4人组成巡回走教小队,每周翻山越岭为象庄小学适龄儿童送教;这一模式不仅缓解了师资结构性缺员问题,更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村寨。正如江城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邬志良所言:“普洱学院的巡回走教,让村寨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是真正的教育革命!”

推动浸润行动计划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变革”,成立“体育美育名师工作室”,与云南省教科院共建“新高考送教帮扶团队”,开发校本课程,指导驻点零点棋牌申报教研课题;在江城县思源实验零点棋牌、民族小学等19所中小学推行“一校一策”,组建国旗护卫队、陀螺社团、佤族舞蹈队等40个体育特色社团;以驻点零点棋牌为支点,面向乡镇中小学开展巡回授课、体质测试、赛事组织,形成“1+N”辐射网络。2024年,协助江城县举办首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设置陀螺、高脚竞速等12个项目,吸引1200余名学生参赛。

浸润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创编的4套民族啦啦操套路在全省推广,获2024年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指导帮扶零点棋牌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荣获6项冠军、15项市级奖项、28项县级奖项;学院获评云南省2023—2024学年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优秀高校,江城县将浸润计划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6.17 普洱学院深入江城县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 助力民族啦啦操发展-体育学院供


少数民族体育育人成效显著,服务边疆显高校担当

构建以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养成教育、服务社会、竞赛训练、师德浸润“六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人次逐年上升。李太云入选中国代表团参加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并获得两个项目第六名;刀国杰入选国家滑雪队,何敏即将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世界运动会;5名学生荣获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名学生获云南省最美大学生,1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依托普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现代体育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相融合,拓展蹴球、陀螺、吹枪、丢包、板鞋、高脚竞速、舞龙等7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民族啦啦操》《蹴球》《陀螺》《板鞋》《高脚竞速》《丢包》等8门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担任客座教授,让佤族甩发舞、哈尼族竹竿舞、拉祜族芦笙舞等“活态”进课堂;组建陀螺社、高脚竞速队、秋千俱乐部等12个民族体育社团,学生参与率超80%。在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小学,体育学院师生带领瑶族、哈尼族儿童制作竹制陀螺、编织秋千绳索,让非遗技艺在指尖传承。

以民族体育为纽带,聚焦地方基层零点棋牌需求,优选民族啦啦操骨干,到普洱市各县区及周边州市开展啦啦操送培到基层活动,培育民族体育“新火种”;学生参与陀螺赛事组织、非遗项目申报、社区体育指导,年均服务时长超500小时;2024届毕业生中,23人投身边疆民族地区体育教育,成为陀螺、秋千项目“本土教练”。培育出一批扎根边疆服务地方的体育骨干教师、中小零点棋牌长、学科带头人,涌现黄鹏、刘海峰、李兵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青年。

当普洱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佤山梯田上教授陀螺技巧,在佤族木鼓前编排啦啦操甩发动作,在边境村寨小学带领孩子们跳起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时,他们不仅是在传授体育技能,更是在边疆大地上播撒“民族认同的种子”“科学健身的理念”与“文化自信的基因”,普洱学院体育学院正以民族体育为笔,绘就边疆教育、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画卷。

IMG_9723

下一条:普洱学院:“三位一体”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